1.4.4 感观:频响曲线(FRC [Frequency Response Contour])

频率响应(Frequency Response) 用来指代某系统(既可以是设备,也可以是人,泛指针对频率的感知器)在 接收频率(Frequency)输入时的输出响度(Loudness)(或最佳接收响度) 的特点 [16] 。是描述设备频段内,频率响度尺度 的客观测定结果。

频率响应是对声音的响应。我们需要先了解,怎样描述一个单音在某时刻的特征,才能更好的理解什么是频率响应。虽然两者并不相同。

另外的,声音的频率响应电路学(Circuitology)中的频率响应效应 也是 非等位 的概念(虽然两者有着一样的名称),注意区分差异。电路学频率响应效应不在本书范围。


需要注意的是,前文中介绍的 频律响度特征(FLF) 虽然和 频率响应曲线(FRC,泛指所有频率响应的绘图结果)采用了 相同的坐标系设置,并因横纵坐标一致,而能够同参考系内展示。但是 两者含义完全不同。切勿混淆!

频率 响应(Response)与 响度(Loudness)的辨析

响应是某系统的尺度,而 响度是系统尺度下的值。响度对应的尺度,既可以来自于 考察范围内的某系统响应(例如,某设备),也可以来自于更大范围的相对客观系统(例如,自然界)。考察范围,就是该声音传播感知链中的设备部分。

对于 相对客观系统,因为一般作为 响度的基础标的,当其他系统属于其子系统时, 子母系统尺度转换的响度不需要放缩。而只有 发生于兄弟系统间的尺度变换,需要放缩交互时的响度

因此,在采用 ANSI/ASA S1.1-2013ISO 226 系列 规格中,以 声压级(SPL) 的相对客观 分贝(dB) 单位表示响度作为前提。如果在 考察范围内传递不同兄弟系统 下的响度,就需要 将前一级 的响度值,从源尺度变换为新尺度,计算 放缩后的抽象值

例如,从自然届的客观环境测量某单一频率纯音为 50dB,在当前采样设备上,有该频率下 0~100dB 的响应范围,采样到的该频率为 50dB。但如果采样后,接收该频率的下一级设备只有0~60dB 的响应范围,则经过该二级设备处理后,源频率就变成了约取值 30dB 大小。当然,实际上 并不是 可以通过 计算得到的,而需要进行 频谱测量。但 大致变化的形势,可以等效来看

即,存在 非精确换算

LdevFRdevFRoriLori {\displaystyle \begin{aligned} L_{dev} \approx \frac{FR_{dev}}{FR_{ori}} \cdot L_{ori} \\ \end{aligned} }

以参考值,表示该设备对前一级输入的影响。

而设备频响是如何测定的呢?

其测量的方式为,在保证输入声音的复合响度值不变的前提下,逐步增大指定频率的响度(保证复合响度不变则通时衰减其他频率响度),直到达到复合响度值。最终测得的该频率响度上限,就是该复合响度下的对应频率频率响应上限。 上限可以为负数,代表该复合响度下,无法感知指定频率

同理,将该频率的响度衰减到 0 并保持复合响度不变时,得到的就是该复合响度下的该频率的频率响应下限。当然,下限值不出意外一般都是 0 ,并不会高于上限。也就是,当上限为 0 或负数时,下限也不存在意义了。

频率响应在不同系统下的作用

为了便于说明,本书将 “某系统” 分成三种:接收声音转换为信号的 收音设备(Hearer),接收信号并输出声音的 放音设备(Speaker),和 末端系统(Terminus)

  • 对于 收音设备(Hearer),频率响应反应的是,当收音设备 接收到声音信号后,由设备本身决定的当前放音音量下,能够感知到 声音包含频率中,某 单个指定频率 的实际 响度尺度。什么是收音设备呢?诸如,人耳、麦克风、MIDI 测试仪、助听器 等,用来接收声音或临耳(临近末端)播放的东西。

  • 对于 放音设备(Speaker),频率响应反应的是,当放音设备 接收到频率信号后,由设备本身作用而产生 相应频率声音的最大响度,与 输入频率 之间的关系。什么是放音设备呢?简单来说,就是例如:人的声带、音响、麦克风、钢琴等乐器、蜂鸣器、耳机 之类,能够产生声音或提供声音至后级的东西。

  • 对于 末端系统(Terminus),频率响应表示的则是 感知的终点。其自身拥有的 听阈(Hearing Threshold),决定了最终结果。而 听阈就是该系统对声音感知的等响曲线围成的范围。这里的末端系统,指的即为整个传播感知链的最尾端。不一定为人的神经系统,也可以是测量仪器,或者存粹的虚拟端。

频率响应对于三种设备的意义不同。但三者都会以人类较通用的听觉频率范围(20~20000Hz),作为 主要区段(Major Range) 进行考察。

除了末端系统(Terminus)的频率响应可由等响曲线衡量,收放音设备的频率响应情况,则还需要其他方式表示。

收音频响曲线(HFR [Hearer Frequency Response])

我们将作用于收音设备的频响曲线,称为 收音频响曲线(HFR [Hearer Frequency Response])。HFR 被用来确认 收音设备的优良程度。代表 收音设备的收音频段的频率敏感范围,和响度尺度关系

而根据情况差异,对收音设备的衡量,既可以按照其 HFR 可以有效地重现 20~20000Hz 的整个频段(如监听麦克),也可以限制在可听频谱内的较小频段(如通讯麦克)。

以 HiFi 收音为例:

图 1.4.4-1 AKG C414XLS 麦克风的 HFR

如上图所示,我们选择 AKG C414XLS 来做 全向收音。从 C414XLS 的官方 HFR 上,可以看到在 40 Hz 、80Hz 、160Hz 基音频率的声音采集时,C414XLS 频率响应从对应采集频率起始点位置(横坐标的 基音频率 作垂线至图中 标记的当前频率线焦点)至 20000Hz 频段,基本都控制在了 ±3dB 范围内,且有较少的波动。说明了 C414XLS 有一个近乎完美平坦的频率响应曲线,能够 更好的 保存采集声音的清晰度和立体感。

由此,我们引申出了衡量 HFR 好恶的 主要考察指标: 即,从采集频率位置 开始的 足够平直(Flat)足够光滑(Smoothly)

平直且光滑的 HFR 代表着,收音设备能够以 相同大小的响度尺度,来 采集 任何落于 频段范围 内的声音,而不会引入较大的设备误差。从而使得接收的声音,在经过本级处理后,不会 输出发生形变的原声采集信号。

由于采集基本是满尺度,响度尺度在 HFR 上基本等同于当前响度了。所以,为了规范和便于区分,通常会在 HFR 中采用相对于原声的响度差,来表示还原程度。即 HFR 的纵坐标,表示的是 采集结果尺度对比原响度差值,称为 相对声压级(Relative SPL)

放音频响曲线(SFR [Speaker Frequency Response])

我们将作用于放音设备的频响曲线,称为 放音频响曲线(SFR [Speaker Frequency Response])。SFR 被用来确认 放音设备的优良程度。代表 放音设备的防音频段的响度尺度,和频率稳定范围关系

同 HFR 类似,衡量 SFR 好恶主要考察指标,几乎与 HFR 一致: 即,从附和误差范围 的起始点后,有 足够平直(Flat)足够光滑(Smoothly) 曲线。

平直且光滑的 SFR 代表着,放音设备能够以 相同大小的响度尺度,来同尺度的 播放 任何落于 频段范围 内的,未超过尺度范围响度 的声音。这同样意味着,该放音设备不会引入较大的设备误差,从而导致接收的输入信号,或者前一级输出声音的频率响度特征,在本级输出发生形变。

因此,理论上的最佳 SFR 就应该是一条直线

图 1.4.4-2 一条在 110~18000Hz 下(±3dB)平直的 SFR 样例

这样的理想状态,基本无法企及。所以,参考 HFR 测定的区间量,SFR 设置了 浮动标准,即 在一定的响度范围内的相对水平 即可。如上图,就是音响某设备的 SFR 测试结果。该设备在 110~18000Hz 有响应均在 ±3dB 的修正内,称 该设备 110~18000Hz(±3dB)平直。这既是它的 SFR 属性。对于人造设备来说 SFR 一般是固定的

而对于 生物器官,例如动物或人的声带等,衡量 SFR 是没有意义的。生物声带 SFR 受客观个体差异的影响,是独特且不一而同的(相比工业制品)非平直曲线族构成的区域范围。

生物有通过改变声带的大小和形状,来产生不同的声音的能力。这使得其可以 经由训练,来调整自身在某些声音频段上的频率响应,来达到更高或更低的频率稳定的响度增减。这种动态的能力,让生物具有了 动态的频率响应范围。同时,也可以后天调整频率响应表现。

例如,经过训练的歌手,其好听的嗓音究其原因,就是在处于自身主要声音特色频段,且适合自身音量大小的发声时,有着快速变换音调(基音)但始终处于相对光滑平直的 SFR 的能力。


如果我们能够使人造放音设备也具有这样的能力,或许也能实现根据不同的需要,动态调整放音频率响应。不过这样的技术成本太高。且由于需要考虑共振等因素,不一定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平滑平直 SFR ,让市面上并没有这样的产品。

大多数音响类产品,在 对自身品质有自信 的情况下,都会给出 SPR 以提供客户参考。

图 1.4.4-3 B&C 的 5FG44 喇叭单元官方 SFR

上图为意大利 B&C Speakers 公司给出的,在空间响度恒定在 92dB 的情况下,测得自家低频驱动器 5FG44 喇叭单元的官方 SFR 。

但 SPR 并不一定都可以这么轻松获取,大多时候我们只能得到 SPR 结果的范围参数。在这种情况下,不参考 SFR 比较两个设备的好坏可用:固定频段比较浮动范围,或者 固定浮动范围比较频段。两者都是快速判断的办法。频段越广,浮动范围越小,则设备越优秀

现在,让我们进入一个完整的感知过程。

传播感知链 & 频响上下文(Frequency Response Context)

以录音棚采样这一事件举例。在监听的过程中,通常调音监理希望对链路的声源,产生的声音特征,进行完整的保存,直到进入终端(也就是人的神经系统)评估。在这种上下文语境的理想状态下,最终的末端接收的声音频率响度特征,需要 尽可能的和声源频率响度特征保持一致

假设此时歌唱者发出了一个单音,整个传播感知链如下(实际情况中的曲线要复杂得多):

图 1.4.4-4 录音棚采样场景的理想传播感知链模拟

图中,

  • 橙色线,表示 歌唱者该时刻单音频率响度特征(FLF)
  • 红色线,表示作为 收音/放音设备 时的 收音频响曲线(HFR)/放音频响曲线(SFR)
  • 蓝色线,表示 传输过程 中,源单音在该级下的 频率响度特征(FLF)

上例就很好的展示了,三类设备间的关系。对于前一级来说的收音设备,对于其后一级而言,是它的放音设备。

但这种监听模式,即 狭义上的 HiFi(High Fidelity),是否和人直接听到相同的声音的感受一致呢?答案可能和大部分发烧友的直观认知不一致,那就是“不是”。或者说,这种 HiFi 上的听觉感受,更近似于通过骨头传导下,歌唱者自己听到的自己的原声

同样情况下,假设聆听声音完全一致。不考虑位姿(听声方位不同,也会导致听到的声音不同,这部分不在本书讨论范围内),存在一个站在声源附近,直接通过空气传播,用耳朵来听的聆听者。此时,他的传播感知链如下(图例中略微夸张了效果):

图 1.4.4-5 录音棚内听众(假设)场景的理想传播感知链模拟

显然,相同声源的某个音,在不同体系的传播感知链下,有不同的末端系统(Terminus)的直观感受。而 决定不同体系的关键背景要求(Majot Background Requests),就被称为 频响上下文(Frequency Response Context)

可见,背景条件(即上下文)的不同,对需求的频率响应的衡量方式,也是完全不同的。因此,在实际情况中,背景信息至关重要,决定了我们如何利用频率响应进行有效的分析和处理。界定上下文,往往是开始频响分析的第一步,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。

为了方便理解,以频率响应应用的 HiFi 监听领域,来作为下文讲解的 频响上下文。

监听 HiFi 耳机的 SFR 设计原理

这里或许已经有读者存在疑问。即然 平直光滑 是衡量 HFR & SFR 的统一标准。那为何在上文的 HiFi 传播感知链中,理想监听耳机的 SFR 却并不平直呢?


先考虑一个类似的场景,例如电影院的声场营造。

对于影院,理想的放音设备,应尽可能的在接收到指定范围频率的等响度输入时,能够响度恒定(理想)的输出该频段的任何声音。从而在音源上,物理客观的保证对输入的恒等还原。但有时,因为设备本身或者环境因素,我们需要突出或只产生某一个频段的声音时,此时的 SFR 就被用来作为调整的依据,突出一些某频段并减弱一些评断。直到设备的 SFR 被控制在突出该频段下,有最大响度的最佳反馈。

有来自于《声音的重建》其作者的研究工作,在平稳 SFR 输出音响下,各类影院在座位处的 HFR 综合统计 [17]

图 1.4.4-6 不同大小影院的座位平均听感 HFR 统计数据 [17]

上面展示了影院环境下,座位上的 HFR 已经不是平稳的了。因此,为了保证座位处的听感一致于自然环境听感(类似于前文中举例的录音棚内听众直听),就需要让音响的 SFR 在 20~1000Hz 有一定程度的响应(即响度尺度上的)衰减。这么做的结果就是,影院音响的 SFR 会在低频和中频的频段,不够平直。

所以,为了抵消环境或个体等的主客观影响,会调整发音设备,使其 SFR 满足条件。如下:

图 1.4.4-7 影院环境根据座位平均听感 HFR 对音响调节结果 SFR 示意图 [17]

同理,当我们处于 HiFi 监听的频响上下文时,由于直贴人耳,以及 HiFi 期望对歌手原声完全还原的目标,也需要对耳机进行调整,使得耳机的 SFR 可以抵消人耳的听阈特征。


这意味着,需要监听耳机尽可能的在接收到指定范围的频率时,能够拟合人耳(或最终感知器)在对应响度下的频响曲线。从而保证,通过前级与本级的 HFR 增减向消,实现传递数据的线性稳定。最终在末端感知节点的源数据还原时,具有目标一致性。

想到这里,首先就是如何获取人耳在对应响度下的频响曲线。这点其实很容易,只需要对照 等响曲线(ELLC),按照相应的输入响度声压级(SPL)转方(Phon)单位后,查找所在曲线即可。查到的曲线(当响度并不在图中,而是落于两曲线间时,需要计算等效曲线),就是 当前响度下的人耳频响曲线

以 50dB 为例,由于在满足 ISO 标准条件下有 1 dB=1 Phon1\ dB = 1\ Phon 可知,需要查找的等响曲线为 50 方(Phon)等响曲线

有下图( 橙色 为查找结果):

图 1.4.4-8 ISO 226:2023 标准等响曲线截取 50 方(Phon)线

这即为所需 50dB 输入下的人耳平均频响曲线,即 50dB 的人耳 HFR。显然这只是个平均统计数据(非常高端的定制 HiFi 耳模入耳式耳机,除了采样耳道模型来制作耳机音道外,还会为每个人都进行个体 ELLC 测量,并基于测量结果,独立设计专属于个人的耳机 SFR,但这么做不适用于批量生产且极度昂贵)。

那么,想要 抵消掉这种频响情况,让听者能够完整感受到歌唱者的原始声音,该怎么做呢?

只需要,让生产的耳机在选定的响度输入时,其 SFR 每个频率下的响度尺度,完全与此时人耳 HFR 对应频率下的响度尺度,以 50dB 水平线为轴对称,就能达到效果。如下:

图 1.4.4-9 基于 ISO 226:2023 的 50 方(Phon)线设计的入耳耳机 SFR

上图中,绿色线 即为想要在 50dB 响度下达到完全监听 HiFi 效果的入耳式耳机,其理想的 50dB SFR 曲线。入耳式耳机由于没有空胞(即耳罩式耳机,发生单元与耳朵间的空腔)问题需要考虑,等效下待处理的只有人耳 HFR 曲线,因此才会呈现出对称关系。

以该 SFR 调整设备,直到设备频率响应近似如此,就能达到最好效果。

不过,耳机这种人造设备,其频响特性基本是固定的。这代表着,如果我们选定一个响度作为 基准响度(Standard Volume),那么在设备面临或高或低的其他响度输入时,其 SFR 是会有一定程度形变的。也就是说,我们只能尽可能的保证在选定基础响度的一定误差范围内,贴合抵消该响度范围内的人耳 HFR 曲线。

所以,我们需要一定的标准,来方便生产活动的统一产品质量衡量哈曼曲线(Harman Target Curve) 就是这类标准之一。

为什么是之一呢?因为人耳的特殊性和厂商各自的特色,不同厂商或研究机构,基于不同的样本集,指定了多种适用于一定范围人群或自身产品特色的 SFR 标准。而 哈曼曲线则属于其中被接受程度最广的标准之一

搞清楚哈曼曲线,对于其他类似的标准,即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。

哈曼曲线(HTC [Harman Target Curve])

哈曼曲线(HTC [Harman Target Curve]) 是用类似于前面本书提到 “ 50dB 响度时,入耳式耳机 SFR 抵消 人耳 ISO 226 标准 50Phons HFR” 的目标导向,获取的 人耳 85dB 情况下 的 HiFi 场景,用于设备参考的 主观测量 SFR 标准

最早的 HTC 2013 标准,是由 肖恩·奥利佛(Sean Olive) 博士 和 哈曼音频实验室(Harman Audio Lab) 的其他研究人员,在 2013 年利用研究所条件,设计了 6 组 双盲试听对比实验(Double-Blind Listening Test) 测得的,经修正后听者 HFR 采样均值曲线。

图 1.4.4-10 哈曼曲线 2013 标准实验采用的测试听力设备 [18]

他们对如上表单的听音设备,进行了 每组 10 位不同听力情况听众 的,听众评分和设备频响曲线测试和统计,最终得到了如下结果:

图 1.4.4-11 哈曼曲线 2013 测试听力设备听众评分与设备 HFR 结果 [18]

奥利佛博士和其团队,将 评分最高的 HP1~HP4 组的 HFR 数据,进行了基于 感知均衡 情况(图中绿色线即为均衡器调整)的 平均化修正,再将四组结果进行了拟合,得到了光滑的设备 85dB 时的 HFR 人造曲线

图 1.4.4-12 哈曼曲线 2013 和 2015 标准

以此,认为贴近于该曲线的耳机设备,有着满足大多数人最佳听感的主观度量曲线。

不过由于样本量过小,2013 年的测量结果并没有足够的说服力。为了解决说服力问题,在 2015 年、 2017 年,哈曼曲线又经过了两轮样本量级和受试设备的扩充,并重新测定了结果。

而最 新一次的测定就是 2017 年的 HTC 2017标准。相对更具有参考价值:

图 1.4.4-13 哈曼曲线 2013 和 2015 标准

但正如 肖恩·奥利佛 本人所言,“It is important for the reader not to draw generalizations from these results beyond the conditions we tested.” (“重要的是,读者不要从这些结果中得出超出我们测试条件的概括。”) [19]

哈曼曲线只能是参考,是存在大量主观作用和客观条件的。只能作为一种主观标准提供有限的意见。而这也和其他类似的耳机 SFR 标准,有着同样的问题。

至于具体是否能先觉的量化每个人的听觉体验呢?或许肖恩博士的另一句话,会有更大的参考价值,那就是 [19]


“It makes perfect sense, at least to me. Only then will listeners hear the truth -- music reproduced as the artist intended.”(“至少对我来说是这样的。(不过也正是)只有这样,听众才能听到真相——音乐按照艺术家的意图复制。”)


这就是感官感受和工程测量的不同了。

Copyright © Since 2021 李述博 (Arikan.Li) ,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 reserved,powered by GitbookLast Updated: 2024-03-25 11:19:52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