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4.1 乐理:音调(Notes)& 五度圈(Circle of Fifths)

在声音三要素开始的部分,我们已经简单介绍了一些乐理基础概念。而乐理对声音的描述,都是基于 音调(Note) 为出发点的。通过音调指向基音,建立主观参考系下的客观不变量,从而构造统一的联系。结合 系统的 记录方式,完成对一定时间段下,音乐的保存。

所以,乐谱(Musical Notation) 就是一种,以手动编排抄录的方式,进行声音持续化存储的早期人工手段。而 乐理音调(Music Note),以下我们简称为 音调(Note),就是一种粗粒度(相对于数字时代编码调制而言)的固定采样。

依旧采用 八度音(Octave)的音阶体系,首先需要建立乐理(艺术)心理(感观)转换。

音调(Notes)的 音程尺度描述(ISN [Interval Scale Name])

这个我们已经介绍过。 八度音阶(Octave) 以钢琴音级为 4 时为准,包括音名、半音在内,共有 12 个,即 C、C♯/D♭、D、D♯/E♭、E、F、F♯/G♭、G、G♯/A♭、A、A♯/B♭、B 。为方便说明,我们补充下一级的 C5 到表中,有:

明明是 八度音,却有包扩 C5 在内的 13 个音调。尺度不一太尴尬了,怎么办呢?

音乐艺术先贤们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。于是,根据 两两相邻音调间的音程(Interval),在同音级下,有了不同的 音程尺度描述(ISN [Interval Scale Name])。正好作为转换起点。

在 C4 所在第 4 音级取 ISN。所有音调与 C4 相比音程为:

表内抽象的音程名中,出现了一些 非精确量词(Inaccurate Quantifiers) 被使用其中。确切的来说,基础量词有五种,由小到大分别是(注意简写时的 大小写区分 ):

减(d [Diminished])
小(m [Minor])、纯(P [Perfect])、大(M [Major])
增(A [Augmented])


上述量词怎么来的呢?直接意义上,这是两套体系。一套基于 相对音程,一套基于 绝对音程。简单来说,取整数 kZk \in \mathbb{Z} 表示通用数字级。则

绝对音程(n.AI [Absolute Interval]),采用 减(d [Diminished])增(A [Augmented]),是取用第 4 级的纯一度(P1)就是 C4 261.63 Hz 作为原点。记原点音调音序为 norin_{ori} ,目标音调音序为 ntagn_{tag} ,有:

  • 减 k 度(dk [Diminished k]),意味着 Δn=ntagnori=2(k2)\Delta n = n_{tag} - n_{ori} = 2(k - 2)
  • 增 k 度(Ak [Augmented k]),意味着 Δn=ntagnori=2(k0.5)\Delta n = n_{tag} - n_{ori}= 2(k - 0.5)

相对音程(n.RI [Relative Interval]),采用 小(m [Minor])纯(P [Perfect])大(M [Major]),是一种差值概念。记被比较的音调音序为 ncomn_{com} ,而目标音调音序为 ntagn_{tag} ,有:

  • 小 k 度(mk [Minor k]),指 Δn=(ntagncom)%12{1, 3, 8, 10}\Delta n = ({n_{tag} - n_{com}})\%12 \in \{1,\ 3,\ 8,\ 10 \} 时对应 k{2, 3, 6, 7}k\in \{2,\ 3,\ 6,\ 7 \}
  • 纯 k 度(Pk [Perfect k]),指 Δn=(ntagncom)%12{0, 5, 7, 12}\Delta n = ({n_{tag} - n_{com}})\%12 \in \{0,\ 5,\ 7,\ 12 \} 时对应 k{1, 4, 5, 8}k\in \{1,\ 4,\ 5,\ 8 \}
  • 大 k 度(Mk [Major k]),指 Δn=(ntagncom)%12{2, 4, 9, 11}\Delta n = ({n_{tag} - n_{com}})\%12 \in \{2,\ 4,\ 9,\ 11 \} 时对应 k{2, 3, 6, 7}k\in \{2,\ 3,\ 6,\ 7 \}

而在 所有音调与 C4 相比的音程表 中,之所以出现了 F♯/G♭ 用绝对音程(Absolute Interval)与 A440 440 Hz 相比,其它采用相对音程(Relative Interval)与 C4 261.63 Hz 相比的原因,正是在 Δn=ntagncom=6\Delta n = n_{tag} - n_{com} = 6 时,用相对音程的 小(m)、纯(P)、大(M) 无法描述 该音程。所以,不得已 才借用了绝对音程的 增(A)、减(d) 描述法。

现在,我们已知同音级下的音程表示了。不过实际使用中,往往会出现两个参与计算的音调是跨级的情况。虽然两方法都适用于跨越多音级(跨级)的音程计算,但 绝对音程(n.AI)和 相对音程(n.RI)在对此的表达上,还是存在较大差异的。

绝对音程(n.AI)的 跨级计算

绝对音程(n.AI) 因为存在原点而且不区分范围,因此可以在单一方向上持续增,或持续减。不过因为往低频方向持续运动,会可能有负值。

所以,除 Δn=6\Delta n = 6 情况外,我们一般只用它来像高频方向计数。而这种处理使得以 n.AI 公式计算出来是多少 k ,就应该称为增减多少 k 度(AK/dK)

例如,

  • 从 D4->C6 的音序差 Δn=242=2×11k=13\Delta n = 24 - 2 = 2 \times 11 \rightarrow k=13 ,为 减十三度(d13)
  • 从 D4->F6 的音序差 Δn=292=2×13.5k=14\Delta n = 29 - 2 = 2 \times 13.5 \rightarrow k=14 ,为 增十四度(A14)
  • 从 C4->F6♯/G6♭ 的音序差 Δn=300=2×15k=17\Delta n = 30 - 0 = 2 \times 15 \rightarrow k=17 ,为 减十七度(d17)

相对音程(n.RI)的 跨级计算

相对音程(n.RI) 的跨级计算就要麻烦一些。这个麻烦主要体现在相对音程的音程尺度描述(ISN)在带上 Δn=6\Delta n = 6 从绝对音程中借用的 增四度(A4)/减五度(d5)后,也仅有 13 个。

所以,在跨级描述上,相对音程情况需要引入其它的量词用以记录级数差。一个简单的方法就是 在公式基础上,根据跨越的级数,在称为中增加 级数 x 七度 的大小

例如,

  • 从 D4->C6 的音序差 Δn=(242)%12=10k=7(+7×1)\Delta n = (24 - 2)\%12 = 10 \rightarrow k= 7 \left(+ 7 \times 1 \right) ,为 小十四度(m14)
  • 从 D4->F6 的音序差 Δn=(292)%12=3k=3(+7×2)\Delta n = (29 - 2)\%12 = 3 \rightarrow k= 3 \left(+ 7 \times 2 \right) ,为 小十七度(m17)

但当 Δn=6m, mZ\Delta n = 6m, \ m \in \mathbb{Z} 时, 借用 的 增四度(A4)/减五度(d5) 又不能 换回绝对音程来重新计算,该怎么办呢?

相对音程针对这种情况,引入了 倍数(Multiples)来辅助标记。即 m倍增/m倍减。

例如,

  • 从 C4->F6♯/G6♭的音序差 Δn=(300)%12=6A4/d5(×2)\Delta n = (30 - 0)\%12 = 6 \rightarrow A4/d5 \left(\times 2 \right) ,有 m=2m = 2 的值,称为 二倍增四度(AAA4)/二倍减五度(ddd5)。即多出来的倍数 m=2m = 2 ,就代表着需要 多写 几个 增(A)或 减(d)。

至此,结合 Δn=6\Delta n = 6 时的倍数描述 和 “±7” 度法,我们就能够从乐理(艺术)上形容跨多音级(Steps)的相对音程了。


不过,这样的算法要求我们知道当前音调的音序。但因为一般情况下,乐谱中采用的都是确认 大/小调 主音(Keytone) 后,对包含音调距离主音音程的符号化记录。所以, 必须要能获取主音的音序才能相对计算出,乐谱中的实际乐符的音程,进而推得音序和标的频率

大/小调(Major Scale/Minor Scale)

什么是大/小调?大/小调(Major Scale/Minor Scale) 是古典音乐中,对一组参与演奏音调韵律的总结。不同 大/小调所采用的音调是不同的。 这里有相当多的乐理(艺术)细分,为了便于说明,除非特别声明,否则都认为 未指明类型的 大/小调 皆属于 自然音阶(Diatonic Scale)

其中 大/小调 中的 大/小,虽同名于 相对音程 的 大/小,但两者却 并不是一个概念。大/小调 对大/小 的定义,并不是指音程差,而是指组成 大/小调 的自然音阶(Diatonic Scale)中 包含的一系列古典音调(Classical Tone)

例如,C 大调(Major C)的主音(Keytone)就是 C4 261.63 Hz 。但总共包含:

C4D4E4F4G4A4B4 C4 \rightarrow D4 \rightarrow E4 \rightarrow F4 \rightarrow G4 \rightarrow A4 \rightarrow B4

所以,如果直接算。 从乐谱到我们可以使用的音程尺度名称间,还需要进行一次大/小调到实际音调组间的转换。

之后,才能够利用相对音程公式,完成快速反向计算来得到换算音序值。再用得到的音序值,查询基音频率。

因此,必须要依赖于 快速确定 大/小调 的手段。该手段就是 五度圈查询法

五度圈(Circle of Fifths)查寻法

回到音乐(艺术)史早期,人们制定了诸如:古典五律、十二平均律等非精确度量衡。而在 十二平均律(12-TET [12-Tone Equal Temperament]) 中,将属于自然音阶(Diatonic Scale)的自然大调(Major Scale)第 4 音级 C–D–E–F–G–A–B 取为标准(此处取现代声学标准,明朝皇族世子朱载堉发明时,近代物理才刚起步,还未有机械波概念,所以仍是依赖于古筝琴律),而对 C-B(12-TET 采用的实际是 等效到同间隔的 C-F ) 间音调进行了 比例分割

此举启发了人们对古典五律的划分,从而有了 自然大调(Major Scale),即 C大调, 的五度圈(Circle of Fifths)查寻法。这是一种将上文 12 音调以圆圈的形式串联的表示方式。当然,人们创造出该方法的时候,是凭借着历史经验总结而来的。不得令人感叹其中的智慧。

有速查图如下:

图 1.4.1-1 五度圈音调表示意图 [9]

此即为最早且被应用至今(如吉他等)的快速跨级查表法。

图中,大写字母代表自然大调(Major)小写字母代表自然小调(Minor)音调(Note)所带的升降号( /\sharp/\flat,在音乐(艺术)中,被称作 调号(Key Signatures)

以此为出发点,转换到同音级处理。就有, 同圈层 的音调,相邻两个音调间的音程(Interval),顺时针时差值为 Δn=(ntagncom)=7k=5\Delta n = ({n_{tag} - n_{com}}) = 7 \rightarrow k=5 纯五度(P5),逆时针时为 Δn=(ntagncom)=5k=4\Delta n = ({n_{tag} - n_{com}}) = 5 \rightarrow k=4 纯四度(P4)。称为 相邻调(Adjacent Key)

五度圈中位于 同位置内外圈 的大小调,两者间的 主音(Keytone) 音程为 小三度(m3),且 主音调号(Key Signatures)相同。称为关系调(Relative Key)。

当我们从内圈向外查找,有音程:

  • a->C(如 A4->C5)有 Δn=(129)%12=3(+0)k=3\Delta n = (12 - 9)\%12 = 3(+0) \rightarrow k=3 ,为 小三度(m3)
  • d->C(如 D4->C5)有 Δn=(122)%12=10(+0)k=7\Delta n = (12 - 2)\%12 = 10(+0) \rightarrow k=7 ,为 小七度(m7)
  • d->E(如 D4->E5)有 Δn=(162)%12=2k=2(+1×7)\Delta n = (16 - 2)\%12 = 2 \rightarrow k=2(+1\times7) ,为 大九度(M9)

所以, 以升/降序来看,五度圈是螺旋上升/下降的

我们以表中 CC\sharp 代表着进入了 更上层高音级,而 CC\flat 代表降至 更下层低音级。则跨越三层的升序大调五度圈,就如下所示:

图 1.4.1-2 三层五度圈(升调方向)音调表示意图

自然大/小调,均包含 7 个音调。分别是主音前 1 个音调,和包括主音在内的后 6 个音调。在此基础上,结合五度圈的维度特点,只需要以 滑动窗口来标记对应调位,即可速查大小调中的各个音调:

【<前一位>,主音,<后五位>】


例如,

  • 查表得 CC 大调的基础音调,组成为 [F, C, G, D, A, E, B][F,\ C,\ G,\ D,\ A,\ E,\ B]
  • 查表得 FF\sharp 大调的基础音调,组成为 [B, F, C, G, D, A, E][B,\ F\sharp,\ C\sharp,\ G\sharp,\ D\sharp,\ A\sharp,\ E\sharp]
  • 查表得 EE\flat 大调的基础音调,组成为 [A, E, B, F, C, G, D][A\flat,\ E\flat,\ B\flat,\ F,\ C,\ G,\ D]
  • 查表得 CC\sharp 大调的基础音调,组成为 [F, C, G, D, A, E, B][F\sharp,\ C\sharp,\ G\sharp,\ D\sharp,\ A\sharp,\ E\sharp,\ B\sharp ]

五度图中一圈(不升降),就是音级为 4 时 ISO 16 标准的 A440 八度音阶 C4 子表。

而当发生升降时,对于在表中没有对应的额外 Δn\Delta n/\sharp/\flat 标志,提升或降低 Δn/2\Delta n / 2 个音级再次查对应 4±Δn24 \pm \tfrac{\Delta n}{2} 音级,对应的 音阶频率子表

例如,

  • 对于五度圈更上一层的 C=C5=253.25(+12)C\sharp \sharp = C5 = 253.25 (+12) ,而 C=D=C5=554.37(+13)C\sharp \sharp \sharp = D \flat \sharp = C\sharp 5 = 554.37 (+13)

至此达成,利用音调在乐理上的音程尺度描述(ISN),以两种参考系的关联,利用公式或搜图,来转换到工程音序频率关系了。从而方便我们根据 乐理音调(Musical Note)查询它的 基波(Fundamental)频率。

为何频率在分析中,显得格外重要呢?因为频率是贯穿三种分析视角的唯一量。


ISN 本身在乐理(艺术)上,是人为认为的尺度平均的。不过,乐理上的平均,是否意味着实际频率的平均呢?结合 A440 频率音序公式(FSF)判断可知, 乐理平均并不意味着均匀的频率划分。这和人耳的听感息息相关。

经过近代心理声学对人耳感观的样本统计测定后,了解到其中的一些端倪。

音调(Notes)的 频率比(Frequency Ratio)

我们发现,以 C4 261.63 Hz 为标准,人对与 C4 频率呈现一定特殊比例的音调,会有更好的听感反馈(详见 等响曲线)。而以某些相应比例,按照从低到高的非线性变化,会使人产生 聆听时的平滑感(Smoothly)。根据这样的研究结果,可见古人间接以 非线性频率比 (虽然发明命名法的时候并无测定,而是后续心理声学补测), 主观确定了音调划分

仍然采用该音级 4 的例子。有 12 个音调间,距离 C4 基础音调的音程(Interval)和 大致频率比(C4: 当前音调,精确小数点后一位)如下:

那么,这一发现有什么作用呢?

它的作用,体现在 创造新的音色

Copyright © Since 2021 李述博 (Arikan.Li) , All Rights Reserved all right reserved,powered by GitbookLast Updated: 2024-03-22 18:02:17

results matching ""

    No results matching ""